中国工业利润去哪儿了?两大关键数据揭示经济转型真相
“工厂订单没少接,怎么利润反而少了?”老张在浙江经营一家小型机械加工厂,最近看着财务报表直挠头。
他的困惑并非个例——今年前5个月,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收增长2.7%,利润总额却下滑1.1%。
这组“矛盾”数据背后,藏着中国经济正在经历的一场深刻转型。
数据打架?其实藏着两条明线
国家统计局6月27日的数据显示:工业企业毛利润增长1.1%,但利润总额不增反降。
这种“剪刀差”让不少企业主心里打鼓。
细看报告会发现,答案就藏在两个关键动向里。
第一条线:钱正流向海外基建
就在数据发布前一天,商务部公布了一组震撼数字:1-5月中国对外工程承包新签合同额飙升20.7%,其中“一带一路”国家占比超八成。
某央企海外事业部负责人私下透露:“我们在非洲同时推进3个港口项目,单月钢材用量抵得上国内一个中型城市。”
这种“基建出海”的力度,堪比二战后美国的马歇尔计划。
但与当年不同,中国投资更聚焦新兴市场——东盟国家铁路、拉美光伏电站、中东智慧城市,处处可见中资企业身影。
代价则是短期利润承压:承担主力任务的国企利润降幅达7.4%,远超民企的3.4%。
第二条线:物价低迷的双刃剑
走进任何一家超市都能感受到:卫生纸、家电等工业品价格多年未涨。
统计局数据显示,PPI(工业品出厂价格)已连续31个月负增长。
广东一家灯具厂老板算过账:“同样一款吸顶灯,2019年出厂价150元,现在只能卖128元。”
这种全球性通缩背景下,中国凭借完整产业链维持着微利。
就像资深经济学家李教授说的:“别人涨价时我们稳得住,别人滞胀时我们还能跑量——这才是真正的制造业韧性。”
转型阵痛后的新机遇
眼下这种“增收不增利”的现象,其实是经济换轨的必经阶段。
上世纪70年代,日本汽车业大举投资东南亚时,本土利润也曾连续三年下滑,最终换来全球市场份额的爆发。
当前中国正复刻类似路径:
短期看:海外基建投入大、回报周期长,但能带动全产业链输出(三一重工的挖掘机跟着中资项目走进50国);
长期看:PPI筑底意味着行业洗牌,活下来的企业将掌握定价权(光伏组件价格10年降90%,但中国厂商拿下全球80%市场)。
“现在就像种树,不能指望今天播种明天乘凉。”老张的工厂最近开始给越南电动车企业做配件,他逐渐理解了这种战略:“国内卷价格,国外挣未来,总得选一条路。”
或许用不了多久,当“一带一路”项目进入收获期,这些暂时“消失”的利润,会以另一种形式回流——就像20年前投资中国的外企,最终赚得盆满钵满。
历史从不重复,但总是押着相似的韵脚。
a股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