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40年开头那会儿,中央派了个几百号人的财经工作小组到山东,小组长是邱会作,他们的任务是去帮山东分局搞好财经和税收方面的事儿。
出发之前,毛主席喊来邱会作聊了几句,说道:“具体的工作细节咱就不多说了,你到了洛阳,少奇同志会和你详细讲的。”然后,毛主席又对邱会作说:
你碰到彭雪枫同志时,帮我跟他说两件事:
如果他一直不愿意到津浦路以东去,那他就没法发展,只会变成日本人和蒋介石的“眼睛”。往西呢,就是给日本人盯着,往东呢,就是给蒋介石盯着,这样下去,哪能建得起稳固的根据地啊。
第二就是得多和大家团结合作,别把张爱萍往外推,多听听他的想法。这些话,你原封不动地告诉彭雪枫,希望他在实际战斗中能改掉自己的不足。”
为啥毛主席会对彭雪枫讲那么认真的话呢?这事儿得从彭雪枫和张爱萍当时争的那次论说起。
1938年2月,彭雪枫被派去当河南省委军事部的头儿,他的任务是去河南确山的竹沟镇建立革命军队和根据地。到了竹沟镇,彭雪枫觉得身边缺少能帮上忙的人,后来听说老朋友张爱萍也在确山组织队伍,就向上级申请,把张爱萍调过来帮忙。
彭雪枫和张爱萍那可真是过命的交情。想当年在中央苏区时,彭雪枫是江西军区的政委,而张爱萍呢,是少共中央局的秘书长。长征路上,彭雪枫成了红三军团5师的师长,张爱萍则是4师的政治部主任。遵义会议一开,师级的编号就没了,彭雪枫变成了红13团的团长,张爱萍则成了红11团的政委。等大渡河这一难关一过,张爱萍就被调到了红13团,跟彭雪枫搭伙当了政委。他们俩一起爬雪山、穿草地,走过了人生中最不容易的那段日子。
到了陕北,他们俩都进了红军大学深造,可彭雪枫刚念了一个月就突然“不见了”,后来才搞清楚,他是被悄悄派去太原和阎锡山做统一战线工作了。等这事儿办完了,彭雪枫就被调去当河南省委军事部部长,负责在中原那一带打天下。
张爱萍红大毕业后,刚好碰上全面抗战开始,他就被派去当江浙省委军委书记,负责在沪宁杭那块地方组织抗日游击战。他刚到上海没多久,淞沪会战就打响了,上海丢了以后,张爱萍正琢磨着在敌人后面大干一场,扩大游击队呢,结果接到命令让他离开上海。好像是有些同志觉得,咱们的任务是帮国民党抗日,至于国民党军队跑了后,咱们要不要留在敌后带动老百姓继续打游击,他们认为为了大家能团结抗日,还是不留的好。
张爱萍后来被安排到了武汉的八路军办事处,跟着周总理和叶帅做统一战线的工作。但他过惯了打仗的日子,不太喜欢这种和人打交道的活儿。没多久,他听说河南那边有很多散落的武装力量,只要有人带头,很快就能组织起几千人的队伍。于是,张爱萍自告奋勇去了河南。不久,彭雪枫就找他过去了,两人在豫东再次并肩作战。
1938年9月到11月,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,中央指出了那种觉得靠国民党就能打赢抗战的想法不对,也明确了党在抗日战争里的角色。就在这时,彭雪枫和张爱萍就队伍怎么发展有了不同看法:彭雪枫觉得,部队该往西走,深入到河南里面,好掌控中原地区;而张爱萍认为,现在进中原时机不成熟,应该往东发展,去皖东北、苏北那边,和别的部队一起拿下华中。
对于两个方案,大家意见不合,争论得很激烈。彭雪枫说,往西边走,我们能更了解晋冀鲁豫和鄂豫皖这两个根据地,对掌控中原很有好处。但张爱萍觉得,往西就是国统区了,会直接面对国民党的第一、五战区,这样我们在政治和军事上都会很被动,而且日军也在后面盯着我们,简直是前后受敌。反过来看,华中虽然是敌人占领的地方,但日军力量不强,很多地方都没政府管。我们应该趁国民党还没恢复势力,赶紧占领那里。
彭雪枫觉得,日本鬼子占领武汉后,肯定会想办法打通平汉线,就是从北平到武汉的那条路,然后占住河南为中心的大片中原地方。有了这块地盘,他们就能顺着粤汉线,也就是武汉到广州那条线,一路往南打,抢下华中,把蒋介石逼到大西南去,自己独占大半个中国。因此,咱们得赶紧往中原地区钻进去,建个结结实实的敌后游击区,在鬼子后面壮大自己,拖住他们南下的脚步,粉碎他们的美梦。这个想法真是大气磅礴,让每个有志气的男人听了都激动不已。
张爱萍觉得,现在中原那边局势很紧张,国军和日军打得不可开交。如果我们往西边发展,就会被他们夹在中间,很难有机会壮大。彭雪枫的计划呢,是想借着日本人的攻势,可要是日军不打平汉线以西,河南就不会变成他们的后方,那我们就白等了。所以,还不如想个别的办法发展。
两边争论了半天也没个结果,最后还是彭雪枫的主意占了优势,可张爱萍还是不肯让步,他下定决心要离开大队,一个人到津浦路东边去闯荡闯荡。
事实证明,张爱萍的看法更对一些。1938年10月25日,武汉会战打完,日军在这场大战里死了伤了十多万人,力量大减,好长一段时间都没法再发动大规模进攻了。虽然日军占了华北和华中,但他们人手不够,真正能管住的地方连10%都不到,更别说往西边打了。所以说,在平汉路以东的敌后地方做工作更有效,要是往西去,那就得直接对着日军,背靠着国民党了。西边是国民党的第一战区,很容易跟他们起冲突。
1939年12月,中原局的头儿刘少奇仔细琢磨后,提议“咱们得往东扩张,重点放苏北”。中央的领导们点了头,说江北的新四军得“使劲儿往东冲,一直冲到海边”,“稳住华北,壮大华中”。这样一来,算是给彭雪枫和张爱萍两人的争执找了个明确方向,可真要干起来,却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儿。
彭雪枫写了封电报,还是坚持他以前的想法。他觉得,要是想跟敌人减少直接冲突,那往东走是更好的选择。不过,要是打算跟敌人长期周旋,那往西就更合适了。毕竟皖东北地区地方小,发展空间有限,还是往西边发展更好……
没多久,张爱萍到皖东北才3个月时间,就组建起一支厉害的队伍,在5个县16个区建起了皖东北根据地,并且还迅速和苏北连上了。另一边,在(津浦)路西活动的彭雪枫,皖南事变后遭到国军的大举进攻,只好退到张爱萍所在的皖东北地区。
张震上将,当时是给彭雪枫当参谋长的,他后来回忆道:
因为我们对皖东北那边的情况不太清楚,再加上对在那里开展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,所以没派部队跟爱萍一起去,结果错过了个好时机。
1944年,快要撑不住的日军发起了豫湘桂战役,占领了包括郑州、洛阳、许昌、郾城在内的38座城市。这时,彭雪枫终于有机会实现他一直在中原地区发展敌后游击战的愿望。但是,就在带领部队打回路西的路上,彭雪枫在攻打八里庄的李光明部队时不幸被流弹击中,当场就去世了,那年他才37岁。
张爱萍后来每次想到彭雪枫牺牲的事情,心里总是充满感慨,他会说:
彭雪枫就是那种在哪摔倒就在哪站起来的人。我们告别时,他发誓说,路西那块根据地,虽然暂时丢了,但他一定会亲手夺回来。他可真是有股子狠劲儿啊……
a股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